刘咸荥

刘咸荥(1858-1949),字豫波,别号豫叟,四川双流县人。清光绪拔贡,终身从事文教工作。先后任教于成都尊经书院、游学预备学堂、通省师范学堂、四川高等学堂、成都大学、华西协合大学等校。清末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、成都府中学堂监督。博通经史,尤长诗词及书画,为“成都五老”之一。著有《静娱楼诗文集》。 刘咸荥的诗文(60篇)

()

人物生平

  刘咸荥给世人留下的印象,一是劝善,二是书画,三是教育。晚清到民国时期,因为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空前耻辱,文化精英们大多不遗余力吸收西方文明,对传统文化过激地否定,有人甚至到了否定汉字的地步。

  刘氏一族于劝善始于止唐公刘沅。《成都志通讯·成都街名考》说:“纯化街原名三巷子,后因刘止唐住此传道讲学,故更名为纯化街。寓有‘纯正人心、感化大众’的意思。民国四年,他家门口还悬挂有邛州翰林伍崧生所书‘儒林刘止唐先生第’横匾一块。”刘咸荥以槐轩学说为宗旨,从劝善入手,出版刊物,实施赈济,启善心于末世,振善行于既倒。1941年,他在上海道德书局刊印《静娱楼劝善全集》《新德善刊》等。

  1918年辞职回家后,与刘咸焌在南门纯化街北延庆寺合办乐善公所,救济贫苦。刘咸荥几乎每日在此,仿照书法家翁同龢,标明润笔费卖字,其中七成捐办赈济事业,三成家用。1931年十七省大水灾,成都市各界助赈会发起募集寒衣,刘咸荥作为四川著名乡贤,亲自撰文《成都市各界募集寒衣助赈会公启》,文情并茂,催人泪下。

  字如其人 达观旷逸

  书法是刘咸荥的一种生活方式,不论为殿堂庙宇书写楹联匾额,还是劝善或为他人作书,他的作品始终有一种遒劲飘逸,或隐或显地表现出黄庭坚书法的意趣,风致跌宕而雍雅,体现了达观旷逸的人生境界。

  书法旨趣

  为什么刘咸荥书法旨趣有这样的?他的大学同僚宋诚之在《为刘豫老追悼会》一文中说:“犹忆前不久,豫老尚能说话,余至卧室看视因曰:‘以百年后当见如何现象?盖私心以为九十余岁老人,已不多见,其对于生死的心早有所释’。豫老答曰:‘死后之情况那能晓得?惟人生总有一死,应尽便须尽,不必多虑,亦不必有所喜惧耳!’”他的另一位朋友林思进在《双流刘君豫波家传》中说:“然君顾不汲汲荣进……又十余年,既倦而休,优游终老。至九十有二,神明湛然,无呻吟痛苦,非有道之士,其孰能与于斯!”朋友们看到了他的通透。

  同为“五老”之一的诗人、书法家赵熙去世时,刘咸荥亲撰挽联:“五老只余二人,悲君又去;九泉若逢三友,说我就来。”上联悲伤于老友的前后故去,下联又很诙谐地告诉亡者,死,无外乎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。这样的人生态度,体现在刘咸荥笔下行走的线条、水墨那里,必然是潇洒旷达,必然显现艺术大家才具备的智慧与才情。

吁嗟乎,西川形胜冠九州,残山剩水生谯周。谯周文章天地塞,隆中一篇无颜色。

冠裳毁裂岂天心,造物权衡司不得。上有魑魅守,下有蛟龙吼。

()

筹笔驿前风雨秋,天惊石破鬼神愁。千载精神一枝笔,先生妙机谁与谋。

想见当时争汉土,笔锋破处天无主。大星未坠五丈原,光芒尽向毫端吐。

()

颐和园中花含烟,颐和园外尘拂天。夺路豺狼思食肉,当春鱼鸟犹争妍。

圆明一炬烟销后,踵事臻华剧可怜。万几何暇更游豫,孰为之后孰为先。

()

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。一阖一辟谓之变,百变有人居其先。

杜君因之辟奇想,百柴扉说著于篇。江山风月无常主,柴扉之名随境迁。

()

夜光照彻天河空,秋心寒透机丝红。琼筝宝瑟发清响,随风吹度广寒东。

疏星淡云照秋水,泠然冰玉含当中。琼树抱香寒欲花,手摇云影枝低斜。

()

一池止水寒生秋,万柄莲香红欲流。中有名贤气清越,乾坤今古空云浮。

桂湖秋风生桂子,升庵先生有故里。滇池放逐此孤臣,巍然遗像隆禋祀。

()